/ 柏格森 /
“实在是可动性,没有已经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
——《形而上学序论》
引言

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国现代哲学家、作家,直觉主义的创始人,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柏格森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生命哲学流派、非理性主义、直觉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被学界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地滋养了萨特、卡尔·波普尔、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等人。他的影响力超出哲学界,在文学、艺术(现代喜剧、意识流文学、美术先锋派)、心理学(马斯洛等)、科学等领域皆有触动。

柏格森的哲学作品生动而充满思想张力,善用隐喻和类比手法,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与生动的修辞。面对19世纪斯宾塞的科学实证主义和达尔文机械进化论的强劲思潮,崇尚自由的柏格森未选择与之同伍,他从布特鲁、叔本华和狄尔泰等人的生命思想出发,进一步提出进化的根据不在于物质的机械组合与运动,而在于生命内在的创造进化或生命冲动;这种冲动和活力展现为生命与时间的交织,时间与生命的绝对流动性又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理性对此只能保持缄默,唯有直觉的方法可以洞察;因此,人的生命就通过对物质的不断克服和自身的不断生成来证明意志自由与灵魂不朽。

位于法国巴黎第八区的亨利·柏格森广场(place henri-bergson),因哲学家柏格森而命名。
柏格森的代表作包括:《论意识材料的直接来源》(或译《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1896)《形而上学序论》(1903)《创造进化论》(或译《创造的演变》,1907)《宗教与道德的两个源泉》(1932)《思想和运动》(1934)等。
人物生平
?早期:1859-1877年?
幼年时代,柏格森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文艺的犹太之家。父亲米切尔·柏格森是波兰犹太人,擅长弹钢琴与谱曲,是一位任教于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家,母亲凯特·刘易逊是英国犹太人,同时也是一位虔敬的犹太教徒。柏格森和几个兄弟姐妹曾跟随父母迁往瑞士日内瓦、英国伦敦等地生活,这期间他经历了各地不同的生活方式,见识和眼界不断开阔。而且宗教和音乐的家庭氛围自幼年起就熏陶着柏格森,不断强化着他对生命的深层体验。

少年时代,柏格森在智力和悟性方面遥遥 于同龄人,是大家眼中的“数学小天才”。在其他孩童为得到一个小玩具和父母哭闹、因一道初等数学题抓耳挠腮时,9岁的柏格森就已经在巴黎独自一人读寄宿中学,还轻松获得了法国波拿巴皇家中学(又名:孔道尔塞中学)的奖学金。中学期间,柏格森曾取得英语、法语、拉丁语、数学和力学等多科第1名的好成绩,在宇宙志和地理学这种艰深而综合的科目方面也是成绩斐然。他的天赋特别体现在数学中,正在法国国立高中就读的柏格森以独有创见的解题方法轰动于数学界,虽然那时他只是个18岁的中学生,但是其精妙的解题方法推动了数学前沿研究,相关全文破例刊载于法国专业学术期刊《数学年报》。实际上数学与时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后来柏格森研究的重心正是时间问题。

柏格森的早慧还体现在他对哲学的浓厚兴趣与问题意识中。彼时,中学生柏格森常常去旁听中学哲学课程,还受到专业哲学老师的深入点拨和引导。巴黎公社运动(1871年)前后,正在读中学的柏格森备受鼓舞,对其背后涉及的哲学问题也进行着持续的思索。这些学习经历为他后来深入探索哲学乃至形而上学问题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中期:1878-1934年?
青年时代,柏格森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这所大学以培养人文与科学人才闻名于欧洲乃至世界,培育了十多名诺奖获得者,其中文学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社会学家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等名人都是柏格森的校友,而柏格森在校期间尤其擅长文学和数学。随着广泛阅读古今哲学和文学著作、深入钻研其中的问题,柏格森的哲学志向出现了变化:读大学之初,他还是一个信奉斯宾塞的唯物主义战士,后来(1881-1883年期间)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开始认为真正的时间不是实证科学的时间,而是“绵延”,于是他日渐脱离了斯宾塞的立场,并且对科学主义精神和实证方法进行了激烈的反省与批判。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教学楼门景
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1882年),柏格森遵循当时法国的职业规定踏上从教之路,并且在教学之余不断思考哲学问题,期间柏格森经常举行讲演活动,他的知名度也随之持续增加。他先后(1882-1894年期间)任教于法国巴黎、昂日尔(angèle)、克莱蒙费朗(clermont-ferrand)等地的国立中学,做过克莱蒙费朗大学的兼职讲师。柏格森的生命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在克莱蒙费朗教书期间的一个傍晚,柏格森散步到城郊,这里的风景开阔而壮丽,沙沙作响的原始森林、奔涌不息的瓦尔支河、瑰丽的漫天霞光浑然一体,崇高的视觉感受在一瞬间触动了柏格森的内心,他惊诧不已,强烈地感受到生命和时间的流动性和冲动力量。这次震撼的体验在日后经常唤起柏格森的兴趣,促进他继续推进对时间(绵延)问题的研究。

《论意识材料的直接来源》(1889年)是柏格森在克莱蒙费朗任教期间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其中他以“绵延”为核心概念,以“直觉”为方法,描述了时间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渗透、贯穿与交融的流动状态,这部著作也是柏格森用来申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事业上升的同时,柏格森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他与同样出身法国文艺名家的路易斯·珍娜·纽伯惹小姐结婚(1891年),次年他们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不幸的是女儿先天耳聋,婚后柏格森一边进行学术研究,一边承担起父亲的职责,在女儿身上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为她选择了最适宜的人生之路——绘画。经过夫妇二人多年的悉心培养,女儿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画家。

壮年时期,柏格森曾满怀期待地向闻名于世的巴黎大学两次提交讲师申请(1894年和1898年),不料都吃了“闭门羹”,因为巴黎大学有自己的制度传统,并不轻易接受新人。不过柏格森的内心乐观而强大,他继续思考问题,进行创作,等待合适的机会。《物质与记忆》(1896年)的发表为柏格森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一时间他风靡法国哲学界,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偶像式人物,与他同时代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评价,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是一场堪比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作品,开启了全新的哲学问题域。在这部知名作品发表后,事业的橄榄枝也接连抛来——母校巴黎高师向柏格森发出了聘书,法兰西学院(一所历史悠久的研究机构兼成人教育学院,在法国知名度很高)也有意聘柏格森为讲师,柏格森选择了法兰西学院,在此期间主讲拉丁哲学和希腊哲学,他所热爱的讲演也成为了主要工作。在职业生涯方面,柏格森进展得相对顺利,他先是担任了法兰西学院的教授(1900年)、后来又当选了法兰西政治和道德科学学院院士(1901年)、法兰西学院院士(1914年)。

西装笔挺、头戴礼帽、手持绅士杖的柏格森
柏格森的授课不仅涉及深刻的形而上学,而且具有跨学科的丰富视野、灵动的修辞艺术,因此广泛着吸引学生、同行和社会名流前来座谈。在法兰西学院任教期间他还对“笑”与“幽默”这种日常而有趣的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哲学讨论,发表了《笑的研究》(1900年);后来他又继续以时间和绵延问题为锚点,进行时间的形而上学研究,出版了《形而上学序论》(1903年);最时髦的当属他对彼时电影艺术的研究和思考,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1907年)中将理智比喻为电影胶卷,一帧一帧的胶卷只是记录了静态的图像,而不是真实的生命,理智的“电影摄制法”封闭了生命的诸多可能性,唯有直觉才能洞察生命的流动性。这部著作还在1927年获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对这部著作以及柏格森本人致以高度评价:“他那丰富而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表达的卓越技巧”。获奖事件也标志着柏格森的学术声誉达到巅峰,他在法国、美国和俄国也声名鹊起,据说曾有人慕名前来听柏格森的讲座,过后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我不知道法国从前悠远的岁月中,是否曾有过同样价值的教授!”

在随后的日子里,柏格森一方面继续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另一方面进入了政治舞台。在此期间,他陆续写作并发表了《精神的力量》(1919年)和《绵延与同时性》(1921年),后者是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主要讨论相对论中“同时性”这一核心的时间问题。这期间恰逢一战爆发(1914年),他深感自己是法国公民,有义务在国家危难时投身于政治运动。柏格森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为了法国的利益四处奔走,在法国政府的派遣下先后前往西班牙、美国寻找盟友,承担起法国的外交重任,还成为了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的成员(1922年),一战结束后,柏格森与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居里夫人((marie curie)齐名,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思想家兼法国外交官。

眼神充满善意,托腮沉思的柏格森
晚期:1925—1941年?
柏格森在老年时罹患重疾,几乎瘫痪在轮椅上(1925年),以至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也不能亲自前去,只好由人代领了。瘫痪后他的思想仍然保持活跃,艰难挣扎着进行研究,甚至让家人用绳子把自己的身体固定在椅子上进行写作。那个时候他的手止不住颤抖,写字异常困难,但是只有这样做他才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思想创作。那时由于欧洲经济危机和文化流行趋势更替,大众几乎已经遗忘了这位天才。不过老年柏格森并不在意这些,他仍在持续思考和出版新作品,陆续发表了《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源泉》(1932年)和《思想和运动》(1934年)。

从降生起就带有的宗教和民族印记对这位犹太哲学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柏格森在自己遗嘱中提到:其一,不要出版他的所有手稿与书信,其二,他要与犹太同胞站在一起,如果不伤害他的犹太同胞,他愿意接受天主教的洗礼。二战爆发后,法国迅速沦陷(1940年),贝当傀儡政府通过了反犹法令,并且要求登记所有犹太人的名单,不过因为柏格森是文化名人所以可以免除登记。然而柏格森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种“优待”。1941年1月的一个冬日,缠绵病榻、吊着一口气的柏格森在家人搀扶下,极为艰难地站在了巴黎犹太人登记的长队里。几个小时的寒风侵袭导致羸弱的柏格森突患肺炎,陷入昏迷,隔天清晨这位82岁高龄的哲学家便悄无声息地告别了人世。

柏格森的半身画像
轶闻趣事
柏格森与爱因斯坦版本的“科玄论战”
在时间问题上,柏格森和爱因斯坦各自都展现出富有创造性的思想。1922年的法国巴黎学界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时间之争”,柏格森和爱因斯坦说着领域内的“黑话”,谁也不服对方。

柏格森想要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观理解为形而上学的时间,将其纳入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并且声称爱因斯坦所言的时间并不符合科学的界定;爱因斯坦也不甘示弱,锐评柏格森等哲学家所说的形而上学的时间完全不存在,而且说物理时间外顶多只有心理学意义上的时间。这次争论中柏格森曾打趣道:“爱因斯坦先生,我们比您更像爱因斯坦。”

几个月后,爱因斯坦因为发现光电效应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柏格森则在几年后因为《创造进化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柏格森与爱因斯坦——人文与科学的交锋
害怕拔牙的“聪明鬼”?
柏格森留给世人的印象一向是品学兼优、温文尔雅、永不出格的,实际上,这位天才在童年时也是活泼好动的小顽童。他不仅常常跑到草地上遥望瑞士的极昼美景,看得出神甚至忘了妈妈还在身边,而且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害怕看医生,诊牙的时候左扭右扭、疯狂走位。

柏格森在晚年回忆起6、7岁的一次拔牙故事。当时他吃坏了牙齿,几乎是一口蛀牙,但是他一想到拔牙器械的声音和医生的样子就觉得害怕,于是每次坐在牙医的椅子上他都会故意不配合,扯着嗓子嚎叫。父母和牙医为了哄他悄悄达成一致,每次医生拔牙都要给他塞50生丁小费(1法郎=100生丁)。

小柏格森灵机一动,他想到这笔小费可以买10个大麦糖,而且一下猜出了这是爸爸妈妈和医生的秘密。于是他收了小费依然“不讲武德”,继续不配合医生,最后爸爸妈妈也没了脾气,只好跟他妥协了,没有让医生把他的一口坏牙都拔掉。

重要思想
“绵延”
在《绵延与同时性》中,柏格森反对以静态的和空间化的方式思考时间和运动问题,他以绵延(la durée,duration)来说明时间和运动,但是绵延只能用直觉而不能用理智来认识,因此它有神秘性。简言之,绵延是发生在万物之中的进程或生成,在绵延之中实在才会显现出来。

“直觉(形而上学的直觉方法)”
柏格森认为,科学实证与逻辑分析的方法最终只能歪曲和抽象对象的本质,通过“符号”这一抽象的中介把事物分解为静止割裂的部分,这样会摧毁事物动态的、发展的、活生生的流动持存状态;真正认识对象的方法是非理性的、直觉(iintuition,intuition)的方法。直觉是形而上学的本体,唯有它能够接近宇宙的本质。同时直觉也是指在时间中延续的自我或人格,这是一种直接知识、一种理智的同情,促进我们的意识和对象达成同一。直觉有一个特征,即在连续不断、生生不息的绵延中思维,它也没有具体的形象,是一条意识流。

“生命冲动(创造进化)”
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对达尔文的遗传进化论思想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他基于布特鲁的生命哲学的立场提出了创造进化学说。首先,生命冲动(lélan vital, vital impetus)的基本定义为一切生命有机体的内在要求,它是一切事物之中持存并运动的创造力。其次,这种生命冲动是非理性
…生命不在理智的港湾逗留,而朝着精神的远洋奔涌哲学考研…(生命不在于你活了多久)插图
的、非逻辑的,它作为一种生命的本能驱使着有机体不断朝向更复杂、更高级的有机结构发展。陆续创造出植物存在、类人生命、脊椎动物(含人类)等。最后,进化必然是创造性的,向一种开放的未来敞开,最终则指向上帝的终极存在。

柏格森的核心代表作:《创造进化论》
考研热点

近5年来国内各大院校对柏格森的考察频率适中,真题基本只考察柏格森的几个核心思想,不过同济大学这类现西师资集中的院校尤其偏好考察柏格森。例如:生命冲动(同济大学2023年真题),直觉(同济大学2023年真题),绵延(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大2019年真题)等。

绵延(绵延与时间)、直觉、生命冲动是柏格森复习的重点概念,题型以名词解释和简答为主,基本上不涉及论述题。(学习小tips:可以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非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关联起来,通过对比来加深理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