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江苏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每个10分)
1.琐罗亚斯德教
古波斯帝国国教。又称拜火教、祅教。传说为伊朗人的先知琐罗亚斯德所创。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胡拉·马兹达,也是光明、正义之神; 恶神即阿胡拉·曼尼,也是黑暗、邪恶之神,代表风暴、沙漠;善恶二神始终处在斗争之中。该教要人们站在善神一边,同恶神斗争。琐罗亚斯德的经典是《阿维斯塔》。大流士统治时期该教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
2.谢斯起义
1786-178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爆发的农民起义。因领导者是退伍老兵丹尼尔·谢斯,故名。起义从1786年秋持续到1787年上半年,以失败告终。谢斯起义对美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促使1787年《联邦宪法》的诞生。
3.贡斯当
法国自由主义学说代表人物。主张人身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财产享用自由。与18世纪的人民主权学说不同,他所强调的自由是有产者在经济生活中的个人自由。由于认为财富就是力量,贡斯当明确提出,国家必须保证不干涉私人生活,尊重私人的财产权。其代表作是《立宪政治教程》,特别是其中的第一卷《政治原理》。
4.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
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弱,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作封臣)原来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被赐予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称为“采邑”。
?内容:
(1)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凡是得到采邑的人有权向采邑中的农民征税,并享有行政管理权。
(2)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
(3)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予者有权受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
?意义:
(1)它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2)采邑制推行之后,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自备马匹,装备精良,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曼帝国。
(3)更为重要的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确立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
5.《四月提纲》
(一)内容:
(1)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
(2)提出了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
(3)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的战争仍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要摆脱这场战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用“革命和平发展”的方式, 广泛地发动群众运动,以尽快地掌握革命的主动权。同时,列宁也提醒人民要警惕资产阶级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革命;
(5)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
(二)意义: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6.元首政治
(一)元首政治。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成为罗马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但由于共和制度的影响和维护共和传统的势力仍然存在,他并未直接称帝,而是采用“元首”称号实行个人的军事独裁,建立了元首制的统治形式。元首乃元老院中首席元老和公民中第一公民。屋大维采用这一称号,显示自己忠于共和制,而非实行军事独裁。所谓元首制,实际上就是指用第一公民的名义来对罗马进行统治的制度。
屋大维在公元前32-前23年连任执政官。公元前29年,屋大维从东方返回罗马,获得“元首”称号。当年,他还被赋予监察官的权力,次年即改组了元老院。在重新确定的元老名单中,屋大维名列首位,成为首席元老。公元前27年1月,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的尊称和其他荣誉,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3个行省,统率20个军团,为期10年,后来这个期限又得到延长。公元前23年,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但得到卸任执政官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公元前12年,他又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司长。公元前2年,屋大维重又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至此,屋大维的权力达到顶峰。
(二)评价。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实质上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从表面上来看,屋大维统治时期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和官职依然存在,他所拥有的各种职权都是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的,其中有些职务和权力在共和时代也不乏先例。其实,屋大维假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加上他在当时享有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特别是他掌握着军队的领导权,保证了他对国家事务的最高决定权。
7.加尔文教
16世纪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的新教。16世纪30年代中期,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转移到日内瓦,领袖是约翰?加尔文。加尔文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加尔文教的圣礼体现了廉俭和平等的思想。圣礼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两种。加尔文教教会神职人员大为减少,只设长老、牧师、教师、执事四职。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徒,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
8.“铁幕”演说
1946年1月邱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反苏演说。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9.供应学派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主张。该学派因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而得名,又称供应学派。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主张。该学派因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而得名,又称供应学派。它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生产增长率主要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有效使用;企业和个人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利润和报酬,取得实际收入。主张充分发挥自由市场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的调节作用;政府的税收应该成为刺激供应、增加生产和实际收入的工具。
二、简答题(一、三题分别20分,二题15分)
1.简论中古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
第一,阿拉伯人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 学、文学、历史学等方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筚一。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可以说上承欧洲古典文明,下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2世纪后西欧人正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了希腊、罗马的 文化成就,对以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等 重大发明,印度的数学、稻米和棉花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为“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启蒙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促进欧洲文艺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简述学者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
(一)古代历史学家早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 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为这个已知地理范围所写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世 界历史。代表人物与作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西汉司马迁《史记》等。
(二)中古世界历史,受宗教神学影响。历史学家把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 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忽视或蔑视即使已有所知的异族或异教地区的历史。如奥托《年代记》、塔巴里《历代先知与帝王年代记》等。
(三)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启蒙运 动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萨贝利科著《恩奈阿德》,记述了从古代到16世纪的世界历 史。这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著述的开端,特点是一反欧洲中世纪史学的神本思 想,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不仅进一步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
(四)“欧洲中心论”。随着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配地位,由此形成西方史学中的“西欧中心论”。兰克晚年编著、身后由其弟子据遗稿补足的《世界历史》七卷,是一部以拉丁、日耳曼六大民族为主体的世界史。
(五)把各国历史汇编为世界史的做法,开始于18世纪中叶,如1736-1765年, 英国坎普贝尔等人编写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此后,新的大型汇编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的“剑桥三史”,即《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和《剑桥近代史》。
(六)20世纪初期,“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形态学派历史学家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从历史的综合比较研究中得出他们不同于兰克的世界历史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历史看作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灭的历史,而非单一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20世纪40年代,巴勒克拉夫在他的文集《变动世界中的历史》里提出西方史学必须放弃“西欧中心论”,并须重新定向。与此同时,对分国编列式的世界史体系,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试图打破分国、分地区的编列方法,更多地注重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共同形势以及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3.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不可能克服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壮大的过程,科学地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特点,深刻地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埋葬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
2019江苏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9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英语成绩)插图
主义。总结了阶级斗争的经验,强调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样才能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并使无产阶级自己获得彻底解 放。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和作用,阐明了党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党的纲领和斗争策略,强调了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攻击和诽谤,论证了无产阶 级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并对空想的批判的共产主义学说做了科学的评价,分析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战斗口号。
三、材料分析题(50分)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蚕的西传的看法
2.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说出德两次统一的时间。并且说说两德统一对欧洲的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35分)
1.论述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以及原因
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在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前期完成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驱逐蒙古人的势力和统一俄罗斯各公国。
(1) 摆脱蒙古的统治:
①底米特里于1359年即位莫斯科大公,1363年又成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②1378年,底米特里在沃查河战役中大败蒙古军。这是罗斯人在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③1380年,金帐汗国马麦汗亲率大军入侵,并企图与立陶宛的亚盖洛大公东西夹击。底米特里大公主动出击在顿河的库里科沃战役中,击败蒙古大军,库里科沃战役是莫斯科摆脱蒙古统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因此获得了“顿斯科伊”(顿河英雄)的称号。
④1480年,伊凡三世与蒙古汗在奥卡河进行决定性战斗,最终因波兰立陶宛联军未能与蒙古汗会师,伊凡三世不战而胜,至此俄罗斯彻底摆脱蒙古人的统治。
(2) 统一罗斯各公国
①瓦西里一世时期,用重金收买蒙古贵族,使他们同意把尼什哥罗德大公国并入莫斯科。
②伊凡三世时期,通过战争和外交控制,相继把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并入莫斯科。
③瓦西里三世上台后,完成伊凡三世未竟之业,统一了其他公国,统一的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最终形成。
2.论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战争,波及地区之广、卷入人口之多、斗争时间之长,在近代世界殖民地革命斗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它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重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腐朽的封建势力,动摇了庞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帝国。它不仅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且改变了国际格局。
(1)拉丁美洲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在原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地上建立了17个独立国家,推动了整个拉丁美洲的进步,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2)为资本主义在拉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拉美各国取得独立后,政治上,颁布了宪法,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经济上,废除奴隶制,取消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专卖制和对工商业的种种限制;宗教文化上,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权势。
拉美独立战争的局限性在于,运动的结果只是由土生土长的白人统治取代了半岛人的统治,基本保留了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仍被保留,严重阻碍了拉美的经济发展,使拉美各国很快又沦为美、英等国的半殖民地,拉美人民仍面临着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3.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根源
1、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
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2、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
2019江苏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每个10分)
1.琐罗亚斯德教
古波斯帝国国教。又称拜火教、祅教。传说为伊朗人的先知琐罗亚斯德所创。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胡拉·马兹达,也是光明、正义之神; 恶神即阿胡拉·曼尼,也是黑暗、邪恶之神,代表风暴、沙漠;善恶二神始终处在斗争之中。该教要人们站在善神一边,同恶神斗争。琐罗亚斯德的经典是《阿维斯塔》。大流士统治时期该教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
2.谢斯起义
1786-178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爆发的农民起义。因领导者是退伍老兵丹尼尔·谢斯,故名。起义从1786年秋持续到1787年上半年,以失败告终。谢斯起义对美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促使1787年《联邦宪法》的诞生。
3.贡斯当
法国自由主义学说代表人物。主张人身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财产享用自由。与18世纪的人民主权学说不同,他所强调的自由是有产者在经济生活中的个人自由。由于认为财富就是力量,贡斯当明确提出,国家必须保证不干涉私人生活,尊重私人的财产权。其代表作是《立宪政治教程》,特别是其中的第一卷《政治原理》。
4.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
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弱,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作封臣)原来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被赐予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称为“采邑”。
?内容:
(1)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凡是得到采邑的人有权向采邑中的农民征税,并享有行政管理权。
(2)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
(3)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予者有权受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
?意义:
(1)它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2)采邑制推行之后,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自备马匹,装备精良,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曼帝国。
(3)更为重要的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确立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
5.《四月提纲》
(一)内容:
(1)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
(2)提出了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
(3)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的战争仍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要摆脱这场战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用“革命和平发展”的方式, 广泛地发动群众运动,以尽快地掌握革命的主动权。同时,列宁也提醒人民要警惕资产阶级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革命;
(5)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
(二)意义: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6.元首政治
(一)元首政治。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成为罗马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但由于共和制度的影响和维护共和传统的势力仍然存在,他并未直接称帝,而是采用“元首”称号实行个人的军事独裁,建立了元首制的统治形式。元首乃元老院中首席元老和公民中第一公民。屋大维采用这一称号,显示自己忠于共和制,而非实行军事独裁。所谓元首制,实际上就是指用第一公民的名义来对罗马进行统治的制度。
屋大维在公元前32-前23年连任执政官。公元前29年,屋大维从东方返回罗马,获得“元首”称号。当年,他还被赋予监察官的权力,次年即改组了元老院。在重新确定的元老名单中,屋大维名列首位,成为首席元老。公元前27年1月,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的尊称和其他荣誉,并恳请他直接管辖高卢、西班牙和叙利亚3个行省,统率20个军团,为期10年,后来这个期限又得到延长。公元前23年,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但得到卸任执政官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和保民官权力。公元前12年,他又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司长。公元前2年,屋大维重又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至此,屋大维的权力达到顶峰。
(二)评价。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实质上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从表面上来看,屋大维统治时期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和官职依然存在,他所拥有的各种职权都是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的,其中有些职务和权力在共和时代也不乏先例。其实,屋大维假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加上他在当时享有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特别是他掌握着军队的领导权,保证了他对国家事务的最高决定权。
7.加尔文教
16世纪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的新教。16世纪30年代中期,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转移到日内瓦,领袖是约翰?加尔文。加尔文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加尔文教的圣礼体现了廉俭和平等的思想。圣礼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两种。加尔文教教会神职人员大为减少,只设长老、牧师、教师、执事四职。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徒,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
8.“铁幕”演说
1946年1月邱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反苏演说。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9.供应学派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主张。该学派因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而得名,又称供应学派。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主张。该学派因强调“供给创造需求”而得名,又称供应学派。它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生产增长率主要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有效使用;企业和个人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利润和报酬,取得实际收入。主张充分发挥自由市场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的调节作用;政府的税收应该成为刺激供应、增加生产和实际收入的工具。
二、简答题(一、三题分别20分,二题15分)
1.简论中古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
第一,阿拉伯人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 学、文学、历史学等方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筚一。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古典文化,可以说上承欧洲古典文明,下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2世纪后西欧人正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了希腊、罗马的 文化成就,对以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等 重大发明,印度的数学、稻米和棉花等,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为“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启蒙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促进欧洲文艺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简述学者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
(一)古代历史学家早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 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为这个已知地理范围所写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世 界历史。代表人物与作品: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西汉司马迁《史记》等。
(二)中古世界历史,受宗教神学影响。历史学家把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 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忽视或蔑视即使已有所知的异族或异教地区的历史。如奥托《年代记》、塔巴里《历代先知与帝王年代记》等。
(三)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启蒙运 动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萨贝利科著《恩奈阿德》,记述了从古代到16世纪的世界历 史。这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著述的开端,特点是一反欧洲中世纪史学的神本思 想,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不仅进一步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
(四)“欧洲中心论”。随着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配地位,由此形成西方史学中的“西欧中心论”。兰克晚年编著、身后由其弟子据遗稿补足的《世界历史》七卷,是一部以拉丁、日耳曼六大民族为主体的世界史。
(五)把各国历史汇编为世界史的做法,开始于18世纪中叶,如1736-1765年, 英国坎普贝尔等人编写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此后,新的大型汇编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的“剑桥三史”,即《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和《剑桥近代史》。
(六)20世纪初期,“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形态学派历史学家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从历史的综合比较研究中得出他们不同于兰克的世界历史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历史看作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灭的历史,而非单一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20世纪40年代,巴勒克拉夫在他的文集《变动世界中的历史》里提出西方史学必须放弃“西欧中心论”,并须重新定向。与此同时,对分国编列式的世界史体系,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试图打破分国、分地区的编列方法,更多地注重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共同形势以及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3.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不可能克服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壮大的过程,科学地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特点,深刻地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埋葬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总结了阶级斗争的经验,强调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样才能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并使无产阶级自己获得彻底解 放。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和作用,阐明了党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党的纲领和斗争策略,强调了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攻击和诽谤,论证了无产阶 级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并对空想的批判的共产主义学说做了科学的评价,分析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战斗口号。
三、材料分析题(50分)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蚕的西传的看法
2.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说出德两次统一的时间。并且说说两德统一对欧洲的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35分)
1.论述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以及原因
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在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前期完成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驱逐蒙古人的势力和统一俄罗斯各公国。
(1) 摆脱蒙古的统治:
①底米特里于1359年即位莫斯科大公,1363年又成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②1378年,底米特里在沃查河战役中大败蒙古军。这是罗斯人在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③1380年,金帐汗国马麦汗亲率大军入侵,并企图与立陶宛的亚盖洛大公东西夹击。底米特里大公主动出击在顿河的库里科沃战役中,击败蒙古大军,库里科沃战役是莫斯科摆脱蒙古统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因此获得了“顿斯科伊”(顿河英雄)的称号。
④1480年,伊凡三世与蒙古汗在奥卡河进行决定性战斗,最终因波兰立陶宛联军未能与蒙古汗会师,伊凡三世不战而胜,至此俄罗斯彻底摆脱蒙古人的统治。
(2) 统一罗斯各公国
①瓦西里一世时期,用重金收买蒙古贵族,使他们同意把尼什哥罗德大公国并入莫斯科。
②伊凡三世时期,通过战争和外交控制,相继把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并入莫斯科。
③瓦西里三世上台后,完成伊凡三世未竟之业,统一了其他公国,统一的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最终形成。
2.论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战争,波及地区之广、卷入人口之多、斗争时间之长,在近代世界殖民地革命斗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它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重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腐朽的封建势力,动摇了庞大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帝国。它不仅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且改变了国际格局。
(1)拉丁美洲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在原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地上建立了17个独立国家,推动了整个拉丁美洲的进步,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2)为资本主义在拉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拉美各国取得独立后,政治上,颁布了宪法,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经济上,废除奴隶制,取消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专卖制和对工商业的种种限制;宗教文化上,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权势。
拉美独立战争的局限性在于,运动的结果只是由土生土长的白人统治取代了半岛人的统治,基本保留了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仍被保留,严重阻碍了拉美的经济发展,使拉美各国很快又沦为美、英等国的半殖民地,拉美人民仍面临着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任务。
3.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根源
1、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
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2、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